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讲堂 成语讲堂

关于度量衡的成语-度量衡的成语典故有哪些形式呢

tamoadmin 2024-10-17 人已围观

简介9寸+1寸=1尺打一成语是得寸进尺。得寸进尺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écùn jìn chǐ,意思是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指贪心不满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出自《老子·道德经》。出资:《老子·道德经》:“不敢进寸而退尺。”《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中国的成语典故里有很多揭示测量原理的“立竿见影”、“曹冲称象”、“累黍定尺”等,也有表现法制计量理念的“一

关于度量衡的成语-度量衡的成语典故有哪些形式呢

9寸+1寸=1尺打一成语是得寸进尺。

得寸进尺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écùn jìn chǐ,意思是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指贪心不满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出自《老子·道德经》。出资:《老子·道德经》:“不敢进寸而退尺。”《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中国的成语典故里有很多揭示测量原理的“立竿见影”、“曹冲称象”、“累黍定尺”等,也有表现法制计量理念的“一概而论”等成语典故;既有彰显度量衡特有文化寓意的“称心如意”等成语典故,也有描绘古代度量衡装置的“悬羽与炭”、“漏尽更阑”等成语典故,还有反映古代度量衡单位的“墨丈寻常”、“毫厘丝忽”等成语典故。

得寸进尺效应:

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别人的一个小要求,那么别人在此基础上再提一个更高点的要求,这个人也会倾向于接受。我们把这叫做“得寸进尺效应”。

得寸进尺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

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四字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 四字成语尺有所长的出处和典故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短:不足。

长:有余。

比喻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人全是缺点。

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典故原文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

译文

甘戊出使齐国,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是个小的间隔,你自己都不能渡过去,还能到君主那里去游说吗?”甘戊回答说:“不对,你不了解,事物各有它的长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让他们侍奉君主,却不可以叫他们带兵打仗;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能过日行千里,如果把它们放到屋子里,让它们捕老鼠,还赶不上一只小野猫;;干将可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木匠用它做木工活,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现在用船桨划船,让船顺着水势起伏漂流,我不如你;然而游说各个小国大国的君主,你就不如我了。”

2.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成语故事

原文地址:成语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张晋菘(转)作者:二年八班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凡事没有绝对的“长”与“短”。

在度量衡上尺单位要大于寸单位。尺比寸长,但若是尺跟里比,自然就显得短了。寸比尺短,但寸跟毫厘比,那自然也就显得长了!人们长用这个事例来说明,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了。

尺有所短也说明再厉害的人也会有不足之处。

寸有所长则是提醒人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有点,再笨也会有过人之处。

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的成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hǐ yóu suǒ duǎn,cùn yóu suǒ chánɡ

[释义] 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语出] 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近义] 尺短寸长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定语;比喻各有所长

[例句] 但古人云:“~。”我们只要尽忠辅佐闯王,总还是有可用之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八章)

4. 尺有所短 寸有所才的成语故事

详细释义:尺虽比寸长,但也会有它的短处;寸虽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长处。这句话是说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词性:褒义词

相关故事 :一只小羊和一只高大的骆驼相遇了,恰好骆驼肚子也饿了。于是,它就抬头吃起了树上的树叶,吃得很开心。小羊见了也十分眼红,它见那树太高,怎么跳都够不着。这时,小羊和骆驼同时发现了一个木栏中有许多又鲜又嫩的小草,骆驼十分为难,因为它的个子太高,无法钻进去吃草,可它吃不到这一片小草,这回,小羊笑着钻进木栏里吃了个饱,留下的骆驼在木栏外干瞪眼。

这个故事流传了几百年也没有消失,是因为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都有自己的长处,每当遇见别人,我们就应该去发现并学习他的长处,而并不是发现他人的短处并去嘲笑、讽刺。

半斤八俩是什么意思

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本课文在致成长经历中有很大的收获组一个四字成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hǐ yóu suǒ duǎn,cùn yóu suǒ chánɡ

解释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结构复句式成语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定语;比喻各有所长

近义词尺短寸长

例句但古人云:“~。”我们只要尽忠辅佐闯王,总还是有可用之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八章)

2. 四字成语尺有所长的出处和典故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短:不足.长:有余.比喻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人全是缺点.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典故原文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译文甘戊出使齐国,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是个小的间隔,你自己都不能渡过去,还能到君主那里去游说吗?”甘戊回答说:“不对,你不了解,事物各有它的长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让他们侍奉君主,却不可以叫他们带兵打仗;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能过日行千里,如果把它们放到屋子里,让它们捕老鼠,还赶不上一只小野猫;;干将可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木匠用它做木工活,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现在用船桨划船,让船顺着水势起伏漂流,我不如你;然而游说各个小国大国的君主,你就不如我了.”。

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本课文在致成长经历中有很大的收获组一个四字成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hǐ yóu suǒ duǎn,cùn yóu suǒ chánɡ

解释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结构复句式成语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定语;比喻各有所长

近义词尺短寸长

例句但古人云:“~。”我们只要尽忠辅佐闯王,总还是有可用之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八章)

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成语故事

原文地址:成语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张晋菘(转)作者:二年八班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凡事没有绝对的“长”与“短”。

在度量衡上尺单位要大于寸单位。尺比寸长,但若是尺跟里比,自然就显得短了。寸比尺短,但寸跟毫厘比,那自然也就显得长了!人们长用这个事例来说明,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了。

尺有所短也说明再厉害的人也会有不足之处。

寸有所长则是提醒人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有点,再笨也会有过人之处。

成语半斤八两的由来

古时候的半斤等于八两。古时度量衡标准与现不同,一斤等于16两,半斤就是八两。

半斤八两:

半斤八两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成语辨析

“半斤八两”和“势均力敌”,都有“彼此相等不分高低”的意思。但半斤八两偏重在形容水平相等;“势均力敌”偏重在形容力量相等,主要用于敌我双方势力相等。“半斤八两”的成语来由有历史典故。古时度量衡标准与现不同,一斤等于16两,半斤就是八两,“八两=半斤、半斤=八两”两者正好相等。

一斤等于16两,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十六两制在计算的时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

传说

传说木杆秤是鲁班运用杠杆原理发明的,再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为13两一斤。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丞相李斯请示一斤定多少两,秦始皇挥笔写下“天下太平”四个字(当然是传说喽,那时候应该是篆字,应该好多笔画)。李斯前思后想之后顿悟,这四个字是16笔,于是定为一斤16两,在原来13颗星基础上又添加了“福禄寿”三星,改成16 两一斤。

成语: 半斤八两

拼音: bàn jīn bā liǎng

解释: 八两:即半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成语典故

出处

1,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

2,宋·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踏着秤锤硬似铁,八两原来是半斤。”[2]

来历除了统一度量标准器、规定检定校准制度之外,秦始皇还统一了度量衡的 度制并采用十六进制的计量方法,即度制:1引=10丈=100尺=1000寸=10000分、量制: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以及衡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历史典故

我国秦朝以前,各国的钱币和度量衡的单位都不统一,各国商贾和百姓之间的交易并不方便。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由李斯负责起草文件。当时度量的标准已经基本确定,惟独这“衡”还拿不定主意,于是去请教始皇帝。秦始皇于是提笔写下“天下公平”四个大字。

李斯拿了四个大字百思不得其解。为防止皇帝怪罪,于是干脆把这四个字笔画一加,就成了“衡”的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那么半斤就是八两,正好相等。

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后,由于十六两制在计算的时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