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教学 成语教学

比喻义和引申义-成语解释出处原意比喻义引申义是什么效应

tamoadmin 2024-11-05 人已围观

简介区分判断引申义还是比喻义,你好好判断其中是否有比喻这个概念,到底是顺着本义延伸的意思,直接能想到的,还是感觉像什么就是什么。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示例及分析: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

比喻义和引申义-成语解释出处原意比喻义引申义是什么效应

区分判断引申义还是比喻义,你好好判断其中是否有比喻这个概念,到底是顺着本义延伸的意思,直接能想到的,还是感觉像什么就是什么。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

示例及分析:

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实”:真实,实在。

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面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示例及分析:

“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曙光”本义为:清晨的日光。比喻义为:比喻已经在望的幸福。如: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老百姓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冰霜”比喻义为:神色严肃。如:他从不苟言笑,神情冷漠,凛若冰霜,谁都不敢接近他。

“赤裸裸”本义为: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比喻义为;比喻毫无遮盖掩饰。如;殖民者赤裸裸的残酷的掠夺,激起了当地土著民族顽强的反抗。

“传声筒”本义为:话筒。比喻义为:比喻照着人家的话说,自己毫无主见的人。如:他不过是个传声筒,制造谣言的不是他。

“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对于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详细解释

前两为比喻义,后两为引申义

比喻义是借用词语的本义来比喻另一事物所产生的新的意义,有一个跳跃的感觉,由一事物变为另一事物。上面的“钉子”已不真是钉子一物,而指困难

引申义是在本意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与本义还有源流上的关系,是线性发展的。这里的“头”一个指开头,一个指头领,依然是头,没有跳跃而是分支

能不能给我50个成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本

比喻词要有本体 喻体。 通俗地说就是把什么比做什么。

俗地说,就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你要说的意思,用冬而形象的句子来打一比方,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隐喻之分. 什么是比喻句?其实比喻句就是把本体比喻成喻体组成的.什么叫本体和喻体呢?就是把一个物体和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这样就叫比喻.所以,就把他们叫做了本体和喻体.有本体、喻体、喻词的句子叫比喻词

就是把一个很平常的东西说得不一样一点,另类一点. 就是把不是的东西比做是的。

比喻就是以此物比彼物,也就是说把一物的特点与其它物的特点联系起来,需要本体和喻体.如把大象的耳朵比作扇子,但实际上大象的耳朵是不可能是扇子,这就是比喻.

所以“门前的路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没有比较的对象,不是比喻句.俗地说,就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你要说的意思,用冬而形象的句子来打一比方,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隐喻之分. 什么是比喻句?其实比喻句就是把本体比喻成喻体组成的.什么叫本体和喻体呢?就是把一个物体和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这样就叫比喻.所以,就把他们叫做了本体和喻体.有本体、喻体、喻词的句子叫比喻词.

引申义与比喻义的区别是什么?

4.成语:釜底抽薪释义: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5.成语:缓兵之计拼音:释义: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6.成语:独步一时拼音:dú bù yī shí释义:形容非常突出,一个时期内没有人能比得上。7. 成语:池鱼笼鸟拼音:chí yú lóng niǎo释义:池里的鱼,笼里的鸟。比喻受束缚而失去自由的人。8. 成语:不待蓍龟拼音:bù dài shī guī释义:不用占卜就能决定。比喻事情是明摆着的,非常清楚。9. 成语:旭日东升拼音:xù rì dōng shēng释义: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10. 成语:富丽堂皇拼音:fù lì táng huáng释义: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11. 成语:杯水车薪拼音:bēi shuǐ chē xīn释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出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12. 成语:以卵投石拼音:yǐ luǎn tóu shí释义: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出处:《荀子·议兵》:“经桀作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绕沸。”13. 成语:相濡以沫拼音:xiāng rú yǐ mò释义: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14. 成语:灼艾分痛拼音:zhuó ài fēn tòng释义:比喻兄弟友爱。15. 成语:无师自通拼音:wú shī zì tōng释义: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出处:唐·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16. 语:气冲牛斗拼音:qì chōng niú dǒu释义: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17. 成语:硕大无朋拼音:shuò dà wú péng释义:硕:大;朋:比。大得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极大。出处:《诗经·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18. 成语:察察为明拼音:chá chá wéi míng释义:形容专在细枝末节上显示精明。19. 成语:兄弟阋墙拼音:xiōng dì xì qiáng释义:阋:争斗。兄弟之间的纠纷,也比喻内部争斗20. 成语:红装素裹拼音:hóng zhuāng sù guǒ释义:红装:妇女的红色装饰;素裹:淡雅装束。指妇女艳丽和淡雅装束。用以形容雪过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色21. 成语:巧夺天工拼音:qiǎo duó tiān gōng释义: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22. 成语:操纵自如拼音:cāo zòng zì rú释义:掌握运用或驾驭得心应手,毫无阻碍。23. 成语:一如既往拼音:yī rú jì wǎng释义: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象从前一样。24. 成语:除旧更新拼音:chú jiù gēng xīn释义:清除旧的,建立新的。以新的代替旧的。出处:《左传·昭公十七年》:“彗,所以除旧布新也。”25. 成语:追奔逐北拼音:zhuī bēn zhú běi释义:追击败走的敌军。出处:汉·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26. 成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释义: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27. 成语:文如其人拼音:wén rú qí rén释义: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出处:宋朝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28. 成语:师出有名拼音:shī chū yǒu míng释义: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出处:《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29 成语:矢口抵赖拼音:shǐ kǒu dǐ lài释义:一口咬定,不承认30 成语:黩武穷兵拼音:dú wǔ qióng bīng释义:滥用兵力,任意征讨出处:《周书·武帝纪论》:“若使翌日之瘳无爽,经营之志获申,黩武穷兵,虽见讥于良吏。”31 成语:绝圣弃智拼音:jué shèng qì zhì释义: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32. 成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释义: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33 成语:见笑大方拼音:jiàn xiào dà fāng释义:指让内行人笑话。出处:《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4 成语:步步莲花拼音:bù bù lián huā释义:原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后常比喻渐入佳境。出处:《南史·齐本纪下》:“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35 成语:依依不舍拼音:yī yī bù shě释义:形容舍不得离开。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候》:“那卢楠直送五百余里,两下依依不舍。”36 成语:难能可贵拼音:nán néng kě guì释义:难能:极难做到。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出处:宋·苏轼《荀卿论》:“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37 成语:举棋若定拼音:jǔ qí ruò dìng释义:下棋子好像有预断。比喻行事沉着果断出处:《十月战景》诗:“战事从来似弈棋,举棋若定自无悲。”38 成语:精金良玉拼音:jīng jīn liáng yù释义:比喻人品纯洁或物品精美。出处:宋·程颐《程明道先生行状》:“先生资禀既异,而充养有道,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39 成语:勇猛果敢拼音:yǒng měng guǒ gǎn释义:形容处事勇敢决断。出处:《汉书·翟方进传》:“勇猛果敢,处事不疑。”40 成语 珠规玉矩 释义: 比喻人的言行纯正合乎规矩。41 成语 矩步方行 释义: 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42成语 行不副言 释义: 指言行不一。43 成语 言不达意 释义: 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亦作“言不逮意”。44 成语 意广才疏 释义: 意:意愿,志向。志向远大,但才能浅薄。指志大才疏。45 成语 疏财仗义 释义: 疏财:以财物分人。讲义气,轻视钱财。多指出钱帮助遭难的人。46 成语 义胆忠肝 释义: 指为人正直忠贞。47 成语 肝胆楚越 释义: 肝胆:比喻关系密切;楚越:春秋时两个诸侯国,虽土地相连,但关系不好。比喻有着密切关系的双方,变得互不关心或互相敌对。48 成语 越古超今 释义: 超越古今。同“超今冠古”。49 成语 今不如昔 释义: 昔:往昔,过去。现在不如过去。多用于表示对世事的不满情绪。50成语 对酒当歌 释义: 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原意是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51 成语 歌舞升平 释义: 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52 成语 平白无辜 释义: 指清白无罪。53 成语 辜恩负义 释义: 忘恩负义。54 成语 义断恩绝 释义: 义:情义;恩:恩情。指情谊完全决裂。55 成语 绝处逢生 释义: 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56 成语 生不逢辰 释义: 辰:日子,时光。生下来没有遇到好时候。旧时指命运不好。57 成语 狂风骤雨 释义: 原形容大风大雨。后也比喻处境险恶或声势猛烈。58 成语 雨打风吹 释义: 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出处: 唐·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59 成语 吹吹打打 释义: 指各种乐器的合奏。也用以形容故意渲染某种言行或事物,吸引别人注意。60成语 打抱不平 释义: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成语 平白无故 释义: 平白:凭空;故:缘故。指无缘无故。62 成语 故步自封 释义: 故:旧;故步:旧时行步之法,引伸为旧法;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63 成语 封金挂印 释义: 指不受赏赐,辞去官职。64 置之地 发音zhì zhī sǐ dì释义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出处《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地然后生。”65 成语 雷电交加 释义: 又是打雷,又是闪电。交加:一起袭来。两种事物同时或错杂出现。66 成语 加官进禄 释义: 提升官职,增加俸禄。67成语 马如流水 全拼: mǎ rú liú shuǐ 释义: 形容人马熙攘。出处: 元·揭傒斯《居庸行》:“关门两向当天开,马如流水车如雷。”68 成语 水碧山青 全拼: shuǐ bì shān qīng 释义: 碧:青绿色。形容景色很美,艳丽如画。亦作“水绿山青”。69 成语 青灯古佛 全拼: qīng dēng gǔ fó释义: 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借指佛门寂寞的生涯。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70 成语 佛口蛇心 全拼: fó kǒu shé xīn 释义: 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诸佛出世,打劫,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71成语 心不应口 全拼: xīn bù yīng kǒu 释义: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指为人虚伪。出处: 明·杨德芳《步步娇·闺怨》曲:“恨他心不应口,把欢娱翻成僝僽。情儿泛泛,72成语 口齿生香 全拼: kǒu chǐ shēng xiāng释义: 嘴和牙齿都有香味。比喻所读的作品意味深长,隽永宜人。73 成语 香火因缘 全拼: xiāng huǒ yīn yuán 释义: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74 成语 缘木求鱼 全拼: yuán mù qiú yú 释义: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75 成语 鱼沉雁静 全拼: yú chén yàn jìng 释义: 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出处: 明·高濂《瓦盆儿·题情》套曲:“未知道自别来他心可至诚,他应恨鱼沉雁静。”76 成语 静极思动 全拼: jìng jí sī dòng释义: 指生活平静到了极点,就希望有所改变。亦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便会向动的方向转化。77成语 动不失时 全拼: dòng bù shī shí释义: 时:时宜,时机。行动不失时机。指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出处: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机。”78 成语 时不我待 全拼: shí bù wǒ dài释义: 我待:“待我”的倒装,等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出处: 《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9成语 待价而沽 全拼: dài jià ér gū释义: 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出处: 《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80 成语 沽名卖直 全拼: gū míng mài zhí释义: 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出处: 《明史·钱唐韩宜可等传赞》:“伯巨、敬心以缝掖诸生言天下至计,虽违于信而后谏之义,然原厥本心,由于忠爱,以视末季沽名卖直之流,有不可同日而语者也。”81 成语 直口无言 全拼: zhí kǒu wú yán释义: 犹言哑口无言。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众人被他骂的直口无言。”82 成语 言必有据 全拼: yán bì yǒu jù释义: 说话一定要有根据。83 成语 据高临下 全拼: jù gāo lín xià释义: 凭借高处俯控低处,指凭仗优势地位足以控制别人。出处: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边防一》:“盖有土垒,则成语 下笔成篇 全拼: xià bǐ chéng piān 释义: 形容文思敏捷。同“下笔成章”。出处: 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谏》:“发言可咏,下笔成篇。”据高临下,敌必不克骤攻。”85成语 下笔如神 释义: 指写起文章来,文思奔涌,如有神力。形容文思敏捷,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很好。86 成语 神兵天将 释义: 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87 成语 将本求利 释义: 用本钱谋求利润。88 成语 利不亏义 释义: 有利在前,能够不亏损正义。89 成语 义薄云天 释义: 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90成语 天崩地坼 释义: 崩:倒塌;坼:裂开。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91 成语 天宝当年 释义: 比喻追忆往昔盛事。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是唐王朝极盛之时。92 成语 年登花甲 释义: 花甲:用干支纪年,指六十岁。年纪已到六十岁。93 成语 甲冠天下 释义: 甲冠:第一。称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无与伦比。94 成语 下笔成文 全拼: xià bǐ chéng wén 释义: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出处: 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95 成语 文不对题 全拼: wén bù duì tí释义: 文章里的意思跟题目对不上。指人说话或写文章不能针对主题。96 成语 文不加点 全拼: wén bù jiā diǎn释义: 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97 成语 点金乏术 全拼: diǎn jīn fá shù释义: 术:法术,方法。没有点铁成金的法术。比喻没有最好的方法筹集钱财,解决贫困。出处: 明·徐光启《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只今辽左用饷不赀,司农束手,臣又98 成语 点睛之笔 释义: 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

积累成语典故30个(成语,本义,比喻义,出处,故事)

引申义与比喻义的区别

1.引申义是由基本义直接转化而来,比喻义是基本义通过借喻而形成的。引申义多指范围、时空、程度、连及、表里等方面的转移,比喻义只指比喻上的转移。

2.抽象的词语多无比喻义,具体的词语多有比喻义。

3.名词、动词多有比喻义,例如:打棍子,戴帽子。形容词少有比喻义,如“嫩”,基本义:新生的。引申义:幼稚,不老练。如:做事嫩了点。比喻义:食物松软柔软。如:鸡蛋蒸得很嫩。

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用它来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如“扣帽子”,这里的“帽子”就是用比喻方法得到的意义,是比喻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区别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引申义是推演发展,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七)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八)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九)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十)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十二)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十三)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十六)东施效颦

 典故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十七)卧薪尝胆

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出处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

释读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十八)夜郎自大

典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释读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