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教学 成语教学

成语典故主人公-成语典故主人公简短100个

tamoadmin 2024-10-26 人已围观

简介一些励志的 历史 故事 ,能够使青少年更加懂事,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等等,总之有很多好处的。 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 成语 ,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吴市吹箫故事的主人公: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吴市吹箫是什么意思? 吴:古国名。原指

成语典故主人公-成语典故主人公简短100个

一些励志的 历史 故事 ,能够使青少年更加懂事,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等等,总之有很多好处的。 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 成语 ,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吴市吹箫故事的主人公: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吴市吹箫是什么意思?

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

吴市吹箫出自哪里?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吴市吹箫词语辨析:

吴市吹箫读音:wú shì chuī xiāo

吴市吹箫的 近义词 :吴市之箫

吴市吹箫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

吴市吹箫如何 造句 :

1、解放前,我一度流落异乡,囊空如洗,举目无亲,只好吴市吹箫,靠讨饭过日子。

2、楚狂接舆,优孟衣冠,成都卖卜,吴市吹箫,万丈红尘中,他们的身影若隐若现,成为传奇。

吴市吹箫 典故 :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chányán),将太子建的师傅伍奢(shē)及其长子伍尚杀,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的次子伍员(即伍子胥),并在各关口接着伍员的画像,以便捉拿归案。在离昭关不远的地方,伍子胥(xū)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人。他非常同情伍子肯的不幸遭遇,便让伍子胥在他家住下,等待时机,设法混出昭关。几天后。东皋(gāo)公找了一个容貌与伍子胥差不多的人,让他穿上伍子胥的服装出关。

过关口时,故意装得慌慌张张,结果被守关将士抓住。关口士兵以为伍子胥已经抓住,放松了警惕。就在这时候,伍于胥扛着一只装载行李的大口袋,在东皋公的掩护下,混出了昭关。等守将发觉抓错了人,伍子胥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到吴国的都城时,他已没有吃的东西。于是他披发赤膊,装成要饭的,在吴都热闹的街市上,鼓起腹吹萧(xiāo)唱曲,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他悲哀地唱道:“呜,呜,呜天大的冤屈无处诉。宋国、郑国一路跑;孤苦伶订谁帮助?杀父大仇不能报,哪有脸面做大夫?到如今吹萧要饭泪纷纷,定要吹出有心人。”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不因人热故事的主人公:

梁鸿,字伯鸾,生卒年不详,约汉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间在世。

不因人热是什么意思?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不因人热出自哪里?

汉·刘珍《东观汉记·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不因人热词语辨析:

不因人热读音:bù yīn rén rè

不因人热的近义词:自力更生

不因人热的 反义词 :攀龙附凤

不因人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

不因人热如何造句:

1、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2、他那种不因人热的品格是值得学习的。

3、“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等锅凉了,自己才重新生火做饭。

不因人热典故:

东汉时,有个爱读书的人,名叫梁鸿。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因父亲去世,家里日渐贫穷起来。

梁鸿虽然家里穷,但读书非常刻苦,才学很高,远近都有点名气。后来,他被推举进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深造。由于缺钱用,他抽出一些时间替人家放猪。为此,太学里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瞧不起他。

梁鸿人穷志不穷,逐步养成了孤傲的脾气,不把有钱人家的子弟放在眼里。就是一日三餐,也和他们分开,自己烧饭。

一天,一个同窗生火做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便友好地请梁鸿用他的热炊具煮饭。但梁鸿不领他的情,高傲地说:“我梁鸿从来不用别人热的炊具煮饭。”

梁鸿说罢,在自己的冷灶上生起火来煮饭。

三年后,梁鸿从太学 毕业 ,回到家乡,娶了个名叫孟光的丑姑娘,在霸陵山隐居起来。有一次,他写了一首《五噫之歌》,讽刺了统治者,结果遭到追捕。梁鸿带了孟光逃到江南地区,以当佣工为生,穷困不堪,最后悲惨去。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闻一知十故事的主人公: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典故颜回好学记载,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卫国(今河南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

闻一知十是什么意思?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闻一知十出自哪里?

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闻一知十词语辨析:

闻一知十读音:wén yī zhī shí

闻一知十的近义词:触类旁通、问牛知马、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

闻一知十如何造句:

1、我们班上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多能够闻一知十。

2、他自以为有闻一知十的本领,常常不经求证就下定论,闹了不少笑话。

3、闻一知十的天才毕竟是少数,一般人只能靠后天的努力,以勤补拙。

4、他向来闻一知十,任何问题只要提示,立即知道如何解答。

5、在孔子看来,学习要能举一反三,要闻一知十,这才是温故而知新,才是创造性的学习。

6、她不但认真负责,而且博学强记,闻一知十,所以才进公司便获得重用。

7、这孩子领悟力高,能闻一知十,总是名列前茅。

8、闻一知十的天资固然可贵,但铁杵磨针的毅力却更值得称颂。

9、只要能让他掌握到了基本知识,也就能做到闻一知十。

10、老师不仅要教授学习知识,同时也要教授 学习 方法 ,让学生们学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闻一知十典故: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叫做“闻一知十”。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

无能为役故事的主人公:

克,郤克,即郤献子,春秋中期晋国正卿,身残志壮的元帅,冀芮嫡孙,冀缺嫡子,生于世卿之家,而长于阡陌之间。

无能为役是什么意思?

役:役使。简直连供给他们役使都不配。自谦才干远不能和别人相比。

无能为役出自哪里?

《左传·成公二年》:“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无能为役词语辨析:

无能为役读音:wú néng wéi yì

无能为役用法:紧缩式;作谓语;用于自谦

无能为役典故: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项公派兵攻打鲁国,包围了鲁国北部边垂的小城龙地。齐顷公有一位宠信的将领,名叫卢蒲就魁(kuí),想争夺战功,就首先去攻击龙地的城门,但龙地的守兵很英勇,经过一番厮杀(sīhā),把他抓住了。齐顷公非常着急,赶忙派人送信说:“你们别杀卢蒲就魁,我答应不进入龙地,愿意与你们讲和。”可是龙地的将士们不听,将卢蒲就魁杀,并且把尸首摆在城墙上,让城外的齐军观看。为此齐顷公十分气愤,他亲自击鼓督战,齐军拼作战,爬上城墙,只用三天时间就攻入龙地,接着又占领了巢丘。卫国同鲁国比较友好,卫侯眼见鲁国遭到侵犯,就派孙良夫、石稷(jì)等领兵前去援救。卫军在路上与齐军相遇。石稷看到齐军很强大,心里害怕,打算撤兵回去,但孙良夫不同意。卫军与齐军交战不久,便败下阵来。石稷忧虑地说:“再打下去恐怕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如果损失了军队,回去无法向国君 报告 。请孙先生先带军队撤退,您是卫国的卿土,一旦有所损伤,是我们卫国的耻辱,我先抵抗一阵。”孙良夫撤退了,齐军却咬住不放,幸而新筑人仲叔于奚(xī)阻止了齐军,救出了孙良夫,使他免于遭灾。

孙良夫得救后,不肯罢休。他跑到晋国去请求救兵。正巧鲁国也派大夫臧孙许来求救晋侯。当时晋国的中军统帅是克,他掌握着晋的朝政。克本来就与齐顷公有怨仇,他向晋景公请求率兵去援救鲁国和卫国。晋景公同意,说:“就用700辆战车的兵力吧!”可是,克嫌战车数量太少,请求晋侯再多派一些。他对晋景公说:“700辆战车,这是从前晋文公时候‘城濮(pú)之战’的战车数目。那是因为有晋文公那样的英明国君,还有像先轸(zhěn)、狐偃(húyǎn)那样机智的大夫,所以才取得胜利。可我呢?与他们相比能力远不如他们,我就是做他们的仆役恐怕还不够格呢,所以我要求派800战车!”晋景公答应了克的要求,派了800辆战车给他,让克率领中军,土燮(xiè)辅佐上军,栾(luán)书指挥下军,韩厥(jué)为司马,浩浩荡荡地向齐国开去。战斗中,晋国获胜,齐国拿出许多宝物给晋国,并让出大块土地给鲁国。晋齐双方在爱姜结了盟。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五)

无能为役故事的主人公:

克,郤克,即郤献子,春秋中期晋国正卿,身残志壮的元帅,冀芮嫡孙,冀缺嫡子,生于世卿之家,而长于阡陌之间。

无能为役是什么意思?

役:役使。简直连供给他们役使都不配。自谦才干远不能和别人相比。

无能为役出自哪里?

《左传·成公二年》:“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无能为役词语辨析:

无能为役读音:wú néng wéi yì

无能为役用法:紧缩式;作谓语;用于自谦

无能为役典故: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项公派兵攻打鲁国,包围了鲁国北部边垂的小城龙地。齐顷公有一位宠信的将领,名叫卢蒲就魁(kuí),想争夺战功,就首先去攻击龙地的城门,但龙地的守兵很英勇,经过一番厮杀(sīhā),把他抓住了。齐顷公非常着急,赶忙派人送信说:“你们别杀卢蒲就魁,我答应不进入龙地,愿意与你们讲和。”可是龙地的将士们不听,将卢蒲就魁杀,并且把尸首摆在城墙上,让城外的齐军观看。为此齐顷公十分气愤,他亲自击鼓督战,齐军拼作战,爬上城墙,只用三天时间就攻入龙地,接着又占领了巢丘。卫国同鲁国比较友好,卫侯眼见鲁国遭到侵犯,就派孙良夫、石稷(jì)等领兵前去援救。卫军在路上与齐军相遇。石稷看到齐军很强大,心里害怕,打算撤兵回去,但孙良夫不同意。卫军与齐军交战不久,便败下阵来。石稷忧虑地说:“再打下去恐怕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如果损失了军队,回去无法向国君报告。请孙先生先带军队撤退,您是卫国的卿土,一旦有所损伤,是我们卫国的耻辱,我先抵抗一阵。”孙良夫撤退了,齐军却咬住不放,幸而新筑人仲叔于奚(xī)阻止了齐军,救出了孙良夫,使他免于遭灾。

孙良夫得救后,不肯罢休。他跑到晋国去请求救兵。正巧鲁国也派大夫臧孙许来求救晋侯。当时晋国的中军统帅是克,他掌握着晋的朝政。克本来就与齐顷公有怨仇,他向晋景公请求率兵去援救鲁国和卫国。晋景公同意,说:“就用700辆战车的兵力吧!”可是,克嫌战车数量太少,请求晋侯再多派一些。他对晋景公说:“700辆战车,这是从前晋文公时候‘城濮(pú)之战’的战车数目。那是因为有晋文公那样的英明国君,还有像先轸(zhěn)、狐偃(húyǎn)那样机智的大夫,所以才取得胜利。可我呢?与他们相比能力远不如他们,我就是做他们的仆役恐怕还不够格呢,所以我要求派800战车!”晋景公答应了克的要求,派了800辆战车给他,让克率领中军,土燮(xiè)辅佐上军,栾(luán)书指挥下军,韩厥(jué)为司马,浩浩荡荡地向齐国开去。战斗中,晋国获胜,齐国拿出许多宝物给晋国,并让出大块土地给鲁国。晋齐双方在爱姜结了盟。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 成语典故 相关 文章 :

★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典故

★ 4个出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篇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其典故

★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解释

★ 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大全

猜猜这些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能力训练# 导语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下面是 分享的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典故。欢迎阅读!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主人公是愚公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

 愚公的简介:

 愚公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愚公移山的典故: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两座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进出家里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愚公突然对家人说:”我们全家一起合作,把挡在门口的两座大山移开,让门口的路可以直通到外面的大路上,你们看好不好呢?”儿子和孙子一听,都点头赞成说:”好呀!好呀!”。可是愚公的妻子却摇摇头说:”不可能的,你连搬一个土丘的力气都没有,还想搬移大山!就算你搬得动,那些挖出来的泥土石块,你要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愚公和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那有什么困难的!我们可以丢到海里面去呀!”

 第二天开始,愚公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个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愚公的邻居京城氏和她的小儿子,也兴致勃勃地帮愚公一起做着移山的工作。这时候,有一个叫作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让你搬到你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开来的!”

 愚公听了他的话,笑笑说:”智叟,你才糊涂呢!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只要我们搬掉山的一层,就少一层,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山神和海神知道愚公要移山的事情,害怕愚公一家人永不停止的搬下去,会把山搬光,把海填满,就跑去告诉天神,天神一听:”嗯!这个愚公真是有恒心呀!我来帮帮他吧!”天神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不再挡在愚公家门口了。

 愚公移山的启示: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墨守成规

 墨守成规的主人公是墨子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墨子的简介: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是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

 墨守成规的典故:

 故事战国时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张兼爱与非攻,到处推广他的学说。楚国要去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军设计攻城的云梯。墨子急忙去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让墨子与鲁班比试比试攻防演习,墨子善于防守,鲁班败北。楚王只好放弃攻打宋国。

 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起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楚王眼看没有把握取胜,便说:“好了,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因为墨子善守,后来就把牢守称为“墨守”。

 墨守成规的启示:

 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鹤立鸡群

 鹤立鸡群的主人公是嵇绍

 鹤立鸡群: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嵇绍的简介:

 嵇绍,公元253年至304年,字延祖,谯国铚人,嵇康之子。生于魏嘉平五年。

 鹤立鸡群的典故:

 晋朝皇室有个侍卫官中嵇绍,他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

 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

 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象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

 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鹤立鸡群的启示:

 我们要修身养性,做出众的自己。

请帮忙找由历史故事或名人典故演变的成语 并写上主人公 越多越好

闻鸡起舞——

祖逖、,刘琨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杨时

望梅止渴-------曹操

三顾茅庐——

诸葛亮、,,刘备

神机妙算

------诸葛亮

铁面无私

-----包拯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

完璧归赵——

秦昭襄王、,,蔺相如

铁杵成针------李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破釜沉舟-------项羽

南柯一梦(淳于棼fén

)东施效颦(东施

)江郎才尽(江淹)

赴汤蹈火(嵇ji康

)投笔从戎(班超

)鹤立鸡群(嵇绍

负荆请罪(廉颇

)杀妻求将(吴起

)完璧归赵(蔺相如

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

)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岳飞

)闻鸡起舞(祖逖ti

)入木三分(王羲之

鞠躬尽瘁(诸葛亮

)卧薪尝胆(勾践

)破釜沉舟(

项羽)

乐不思蜀(刘禅

图穷匕见(荆轲

三顾茅庐(刘备

铁杵成针(

李白)

望梅止渴(曹操

程门立雪(程颐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景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

多行不义必自毙

(共叔段

基本解释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二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3国演义中有几个成语故事分别是甚么主人公分别是谁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 (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金屋藏娇(刘彻) 十面埋伏(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千金买骨(郭隗)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封金挂印(关羽)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一字千金(吕不韦) 背水一战(韩信) 才高八斗(曹植)

手不释卷(刘秀)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宝刀不老(黄忠)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七擒七纵(诸葛亮) 言过其实(马谡)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暴殄天物(武丁) 怒发冲冠(蔺相如) 暗渡陈仓(刘邦)

手不释卷(吕蒙) 赤膊上阵(许褚) 韦编三绝(孔子) 程门立雪(杨时)

背水一战(韩信) 嗟来之食(黔敖) 墨守成规(墨子) 鸡犬升天(刘安)

三令五申(孙武) 狡兔三窟(冯谖) 大义灭亲(石碏) 黄袍加身(赵匡胤)

偃旗息鼓(赵云) 风声鹤唳(符坚) 梦笔生花(李白)

口蜜腹剑(李林甫) 力透纸背(颜真卿) 泰山北斗(韩愈) 司空见惯(刘禹锡)

旁若无人(荆轲、高渐离) 孺子可教(张良、黄石公)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病入膏肓(扁鹊、蔡桓公)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投笔从戎—班 超 紫气东来—老 子 始终不渝—魏 征 刮目相看—吕 蒙

暗渡陈仓—韩 信 凿壁偷光—匡 衡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李白

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马绍良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孟子

大公无私的主人公是谁?大公无私的典故

1、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2、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3、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4、鞠躬尽瘁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5、桃园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

大公无私的主人公是谁?大公无私的典故

 大公无私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指一个人办事公正,没有任何私心。现多指从集体的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一切为了集体,那么大公无私的主人公是谁?大公无私的典故,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解答解答。

 大公无私的主人公是祁黄羊,春秋时,晋国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个县令,晋平公就去问当时大夫祁黄羊,对他说:“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应该派谁去当这个官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他为人公正,做那里的县令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笑着说:“您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当南阳的县令,您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我和他只是私人的恩怨,并不能掩盖他的才华嘛。”晋平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也觉得解狐这个人确实不哩水,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果然很有治理的才能,为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毫不犹豫地说:“祁午能够担任这个职位的。 ”晋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可是您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法官这个职位,所以我推荐了他;您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晋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

 祁黄羊他推荐人才不以亲疏远近为标准,不以解狐为仇人就不推荐他。不以祁午是自己的儿子就不推荐他,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啊!”